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了解。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等长度学生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通过尺子去测量,但1千米的长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划,测量的难度也十分大,只有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成为教学的重难点。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首先,我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有哪些长度单位,并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长度单位。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些填长度单位的练习让学生练习,如橡皮擦4( ),学校跑道一圈长400( ),东莞到广州的距离大约是70( ),回顾知识,并引出千米作为长度单位。接着,我通过三处设疑:“为什么用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1千米有多长呢?”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更好了解“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不足:1千米到底有多长,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以后应增设这样环节,从学生最熟悉事物出发,这样能够更容易让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在课前设计时,我考虑到了两个方面:
1.结合学生课前走操场跑道(环行)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
距离的感知:
①感受并目测100米,建立10个100米是1000米,即是1千米。
②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是1000米,即是1千米。
③跑道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即是1千米。
通过与学生身边事物去感受1千米,如一起走100米,(10个100米才是1千米),一起跑200米(5圈这样的跑道才是1千米),并通过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时间的感知:
如果走100米需要1分钟左右,估计一下,走1千米大约走多少时间?
不足:由于只让学生感受200米,课后应该让学生走一走,真正感受1千米的长度与所花费的时间,这样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
2.要结合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路段(直线型)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
在制作时,通过百度地图,绘制了一幅我们学校附近的路线示意图,因为那些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线路,大部分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些路线上往返,所以更能使他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嘉荣商场直线距离大约是1000米。
不足:如果能路线图制造成录像,学生会清楚地看到1千米的直线距离。
对于这类概念建立课型,自己更努力:
1.课前感受要有规划,够充分。课前,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首先告诉学生从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几步,看看需要几分钟,记下你走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道走5圈(一圈200米),让学生记下走完后的感觉。活动要做到有条理,学生才更好地联系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
2.整个过程,应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 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平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学习活动中,学生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这就是一种“体验”。但是,课堂中尽管体验过他们的推导过程,还相当一部分学生体会不到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究其原因学生的年龄小,另外像1000000这样的数学生还没有学到,根本不会读,再者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单位太大了,学生想象不到它们的大小。比如:我们的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公顷?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平方千米?
在练习中,学生对于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换算非常混淆,需要花力气去讲和练。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考虑到学生对蓉湖大桥、易初爱莲、红绿灯十字路口等地方比较熟悉,所以我向学生出示这几个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有一个小朋友说:“易初爱莲 ……此处隐藏8195个字……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4成功的地方:
本节课所要接触的千米,是学生生活中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相比较前面所学的毫米来说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应该是经常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比如在课前了解,发现有的学生就了解了千米的认识,在路程很远的时候用,有的学生说在高速公路上见到过等,应该说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比较早,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当然相比较与其它几个长度单位来说,离学生的“可视性”的体悟和自身感受的经验比较远,再加上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单位,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学生不好去想象,也就意味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这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在学习时,首先利用学生手中的工具复习前面学过的几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之后,带领学生进入操场,因为学生知道操场一圈是400米,先让学生走一圈感受400米的距离,然后让学生走两圈后,再加半圈即200米,进行感受1000米的距离,同时引出千米的感念,此时学生能马上意会到比较远的距离要用到千米,同时也能很快的使学生联系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千米,比如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等,这样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通过之间的亲身体验印象会更加深刻。然后再接着教学与米的关系,以及单位间的换算训练就水到渠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及对策:
千米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在一段时间的练习中慢慢掌握,还需慢慢等待。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千米的认识》教学计划及反思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4.师:如果要测量小圩到大圩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小圩到大圩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